当前位置: 主页 > 专家 >

对话2:以培养“空中丝路国门工匠”为目标,用国际视野,打造政校企行协融合发展新构想

来源:空中丝路峰会 作者:ASRIF 
2021-12-30 17:14
院校、行业协会视角
观点一:(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与交通旅游学院副院长 刘亚)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江苏淮安,已经开办有航空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高校来说,任何一个专业都要对社会、学校负责,更要对学生、家长负责,在开这个专业之前,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论证,江苏省领导在十三五期间多次强调,要打造我们苏北连云港的海港,徐州的鹿港,以及我们淮安的空港,这么一个金三角产业布局,淮安市政府也紧急响应省委的号召,将淮安作为绿色高地枢纽新城。作为当地的一所高职院校,我们本着服务本地经济,辐射长三角,乃至向全国延伸的办学思路,积极研究航空物流专业是否可行,做了大量的调研论证工作,到当地的交通部门、航空部门、物流学会,以及深入到其他企业高校研究、访谈。经过大量的访谈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航空物流专业非常有发展前景,非常好,所以我们就申办了航空物流专业。
   申办以后我们主要做了这么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一个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认证和课程体系的架构的研究和精心的打磨,在这过程中,我们请了很多高校行业,以及企业的专家,亲自到我们学校研讨方案,传金送宝。
    第二个就是师资问题,在这过程中我们和举办其他专业一样,内培外引,一个是鼓励我们老师参加培训研修,去实际锻炼、训练,提高专业技能和水平,再一个就是引进高层次的老师和高层次人才。
   第三个就是我们认为办好一个专业,我们是职业院校,是培养职业人的,一定要有企业参与,我们叫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在这过程中我们走出去,有很多的途径,比如说我们到当地的机场物流园区,以及上海顺丰公司积极去拓展研究,探讨,谋求双方的合作。目前我们这些单位都具有合作协议,为我们培养人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航空专业我们认为它是很有特色的一个专业,如何办好航空物流管理专业,把航空物流管理专业当做特色,得到社会认可,得到家长的认可,这个我们还要花更大的精力进一步去研究,走出去。如何打造我们专业的特色,乃至办好航空物流专业的品牌,也是我们所期待的,有赖于航空物流的专家协会给予我们的指导,我非常期待,这是我们职教人共同的一个心声。 
观点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 郝爱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个行业特色高校,名字里就带有航空两个字,这个学校与共和国同龄,诞生于1949年。它是原来中国航空航天部,就是中航工业直属的六所高校之一,就是北航、南航、西工大、省航还有昌航,加上郑航,这是中航工业直属的六所高校。当然另外五所都是以工科为主的,所以他们现在全都改成大学了,只有我们仍然是叫学院,在1998年以后划归了河南省政府管理,现在是民航局和河南省共建的高校。学院长期服务于航空工业,可以说现在航空工业的三总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等好多都是从航空学院毕业的。我们划归地方政府以后,面临着一个困境,就是我们是以经管类为主的,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行业的一个需求,就面临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一些专业恐怕要沉下去,有些专业需要去提升。所以学校就定了这样一个特色,叫做航空为本,管工结合,就是结合我们原来管理上的一些优势,大量渗入工科的元素,所以学校目前工科和经管类的学科各占半壁江山。
   我们要下沉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是第一个落地的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临空经济区需要大量的人才,他不光是需要带航空两个字的,不带航空的电子信息类的人才,照样是临空经济示范区的一个主导产业,所以它需要我们的服务。在学校特色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的目标是服务两航一港,两航是军航和民航,一港就是我们专门提出了要服务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就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要服务于航空港实验区的建设,服务于民航和军航发展的需要,所以有一部分专业要沉下去,沉下去就是向我们职教学院来学习。我们毕业以后真的能到一线的岗位上去,学校也在筹化建设产业学院,在新校区的北边征地两千亩,这个产业学院和职教学院有点像,就是要沉下去,要切实符合企业、地方政府的需要。另外在目前的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我们也特别注重双试行队伍的一个建设,比如我们前年毕业的一位学生,是学机械制造的,后来分到贵航以后,马上就参加世界机床技能锦标赛,得到了金奖,就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生,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他是完全走技能型的路子,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培养的一个很好的思路。大国工匠,我们的空乘专业也是需要的,我们学校是全国最早的本科开设空乘专业的学校,我们的上机率达到90%以上,这是我们的特色专业。像我们航空物流等等这些专业,也一直是在进行当中,比方说我们也试图在物流专业做了一些顺丰的订单,在飞行员驾驶和航空公司签订了订单式的培养,我们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一直在尝试怎么样能够找准我们这种行业特色高校的定位,这是沉下去的部分。另外我们毕竟长期服务于中航工业企业,发动机的维修,工业级无人机的研发、制造、应用方面奠定我们的一些特色,大家所熟知的像《战狼2》无人机的航拍全是我们做的,我们也想在通用航空等等领域体现我们的一些特色。河南省把我们列入了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建设的,更名为郑州航空航天大学这样一个计划,所以现在学校也想一方面要沉下去对接行业和区域的需要,另外一方面能够提升我们的科研能力,真正的做到政产学研的结合,去更好的服务这个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观点三:(长治市职业技术学院分院长,市产教融合办公室副主任 彭慧军)
   长治市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农校、煤碳工业学校、职工大学三所学校合并的,合并完以后煤碳黄金十年时期在校生比较多,大概一万多,但是基本上是涉煤的专业能够占到一半左右,就可能一个系,煤碳的系可能占到四五千的样子。后来山西省对煤碳产业进行了整合,我们所在的地区原来煤矿有800吨所,到现在民营煤矿全部退出以后,现在只有90-100所,基本上原来的十分之一。随着传统产业煤焦冶炼传统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像采煤,所以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低,再一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收入水平和新兴产业几乎是持平的,但是工作的环境条件和城市工作是没法比的,所以基本上原来选择煤碳行业,选择有一个稳定和高收入的行业家长们,基本上就不选这个行业了。最近这些年传统产业一直在下滑,山西省一直在创新,工业转型上下功夫,每年财政里边有一个指标,就是传统产业下降比例必须到到第几个点,这是政府考核的指标,山西省把通航产业也作为山西省重点发展的一个产业,山西的山多,比平原地区更难一点,代价更高,修高铁、修公路,隧道桥梁占一半左右。山西省政府这几年也在努力打造通航产业,长治市1959年就有机场了,建设的比较早。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机场在扩建,离我们学校大概就两三公里,离城市太近,导致噪音影响特别大,市政府已经确定了新的选址位置,建设了新机场,学校感觉到国家提出产教融合以后,基本上是围绕省、市重大决策和产业转型的方向来建设大的专业群,像通航产业、航空产业,我们学校本来有一些像电子商务、物流这些都有,空中乘务专业也有,今年招生还挺好,然后我们长治市本科院校有个长治学院,今年开设了航空服务与艺术管理的专业。
   长治市政府在国家提出产教融合大的方向以后,以市政府的名义文件下发来协调产教融合工作,国家的产教融合联系办公室是设在国家发改委,我们的办公室也是市政府让发改委主任来牵头,来共同协调产教融合工作,设立办公室本意就是想结合市里边重大产业方向,和各县区的重大产业方向来统筹考虑政校行企的一些优势,共同完成一些重大的任务。像今年我们新机场选址完成以后,考虑把我们的本科院校、职业院校、中专院校全部的中高职衔接,包括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转型,其实产教融合对本科院校提的是应用型转型,像我们山西长治学院也是个区域性的二本院校,它原来是以文科为主,肯定要往理工类,往应用型这块转的幅度也会越来越大。
    第一个想怎么更好的打造我们全市临空产业基地,利用新机场建设的契机,从规划建设开始到将来的管理扩张有一个好的起点。
    第二个我们现在各个层级院校培养的人才,还继续要通过学习兄弟省份、兄弟院校这些好的经验给我们多指导。
   第三个我们的毕业生,像我们现在作为一个地级县来讲,人口小市,和南方、大城市相比人口也消纳不了现有的毕业生,也需要对接咱们国门工匠的项目,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起点,更好的出路,更好的锻炼机会,更好的成长。
   我们产教融合这几年也做了一些工作,结合我们山西和长治的特点,省委让长治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我们也大概列了几个重点发展领域,一个就是临空经济,通用航空;第二是结合国家倡导的一老一小、养老、托育这些专业版块,包括医护这个大健康版块;第三个就是结合原有的农校基础,原来的种植养殖,在乡村振兴上做一些突破。作为人口小省,尤其像山西这种经济不发达,资源禀赋条件一般的地方,希望能做出一些特色,学校有一个二次创业的机会,有一个好的转机。    

观点四:(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副会长 刘丽娟)
   我觉得很多东西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我们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就拿乘务员来做一个例子,因为这个工种可能是我最熟悉的,我也许跟在座各位,在过去的27年当中,在万米高空偶遇过,我是去年才停飞的,所以经常开玩笑说我是为服务而生的。我给我的团队定了一个目标,就我要成为一个有温度、有作为的民航与服务培训的提供者。说到乘务员,我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个数据,我加入中国航协之后,在民航领域第一次的调研,是做整个行业的一个教育培训,算是一次普查。我们得到一个数据,2019年在全国有备案的空中服务专业,或者叫空乘专业的院所有629所,那这629所院校在2019年的时候,总共有4万名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那一年我们全国内地,空中乘务总共招收了两万名在职人员,我们乍一看就业率在50%,但是这两万人当中只有8000个人是从空中乘务专业毕业的,另外的12000名都来自其他的专业,或者曾经有过其他工作经历。也就是说我们以2019年为例的话,整个空中乘务专业毕业生的升空率只有20%,如果还用产品的合格率来做比喻的话,那也就是说我们的产品合格率只有两成。所以这个数字让从企业转型到行业协会的人还是很沉重的。在企业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抱怨说,为什么招来的人对岗位的需求会有那样大的差距,那我真正的转型到来做教育培训的时候,发现我们真的是缺标准、缺师资,就是我们标准化的问题,我们规范化和职业化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各个院校都在以自己认为的正确方向去做相关的培养,其实大家都很努力,大家都很投入,但结果却很不尽如人意。基于这样的一个调研,我们也确定了一个目标,作为行业协会我们要成为导向,要出标准,标准不是我们杜撰出来的,是要我们跟行业的企业和院校一起努力,大家坐下来面对面的去讨论,用模型把这些标准提炼出来,所以截止到现在,我们配合国家的EZX的这样一个行动,大家都知道这个是我们2019年出台的,技能提升在院校的一个行动,目前我们是民航空中服务、民航地面服务、货物运输和无人机航空喷洒四个证书的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之所以可以得到教育部的信任,是因为我们背后有强大的专业支撑,就是我们在企业一线的这些专家,以及我们在各个直属,包括很专业的院校教授们的一个支持,我们的标准都是他们面对面的讨论来最后提炼出来的,教材也是航司和院校的专家在原有的基础之上不断的优化和升华而形成的。    
    那刚才说到在校生,作为一个行业我们还有一个很大对象群体,就是我们的在职人员,民航应该说从从业人员来讲不是大的一个行业,大概也就百万的从业者。但是他们同样有着提升职业素养和技能技术水平的诉求,所以我们跟人社部对接,现在我们是人社部授权的民航运输服务员国标的编写者,这个里边就包括我们客运员和货运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在做国标和行标,也为各个企业在员工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提供我们的保障、支持服务。
    第三个是疫情给予我们的启发,以及数字化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的要求,我们在做整个民航教育培训的一个数字化转型,我们现在正在搭建一个共创、共建、共享、共赢的民航人才培养的新生态叫中国航协云端学院。那么在这个里边无论是个体,我们的航空企业,我们的院校,以及我们的各种机构组织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大家都是这个平台的拥有者和这个平台的主人,我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从求职就业到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支撑,当然我们现在还只是1.0的版本,所以期待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能够不断的去优化,去满足大家的一些诉求。
   刚才我有提到全国民航行指委秘书处所在地,可能各位院校的领导对行指委会更有感触一些,很多院校的老师对于行指委大赛的一些排名会很在意和在乎。今年也是尝试做了,我们叫全国民航思政教学的优秀教师的评选,思政教育是从习总书记到克强总理,我们从上至下大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领域,或者我们叫学科,我们分别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方面去入手做这样的一个评选,同时我们也是今年尝试做第一届民航院校空中乘务专业的职业技能大赛。大家也都知道教育部所倡导的岗课赛证的融通,
   最后,站在行业的角度,我们的诉求除了需要解决会不会和好不好的问题,我们更亟待的去解决愿不愿的问题。如果我们用文字的试卷去考试,给他们规定场景,在这种情况下你们怎么去和客人沟通和交流,可能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可以达到85分以上,但这种情境发生的时候,会有太多的差强人意出现,是因为在一线的工作当中,人的惰性会逐渐占上风,自我驱动就会一点一点的弱化,所以我们特别愿意跟各个院校去探讨这个话题,比如说我们在今年空中服务“1+X”的教材当中,专门有两个章节,第一个中国文化和中国服务,第二个匠人精神和民航精神,一起去探讨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些优秀传统在我们行业各个工种当中去应用,我们希望跟大家一起携手,能够为民航强国建设,为民航的高质量发展去贡献我们各自的力量!

观点五:(中国口岸协会信息部部长 高文元)   
   中国口岸协会成立的比较早,在海关管理下,1993年成立。但是那时候还没有太注重口岸人才方面的培养,到现在为止,口岸方面专业素质综合性人才比较少,涉及到口岸跟航空来讲,只有一小部分这样的人才,从大部分口岸来讲,综合性素质人才比较少,了解整个通关流程,各个程序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比如说我们现在也搞口岸营商环境,任务已经发到各个地区了,各地区政府不知道怎么去填报,还要找一些专业机构来咨询。我们平时协会也会给企业做一些专业性培训,有时候也联合高校的教授,给一些刚入职的人员讲怎么去报关,怎么去通关等基础性的知识,企业招收的人才不一定都是非常对口的,当他来到企业,需要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大企业可以有专业的培训机构,小企业没有专业培养人才的地方,只能让你去做,又做不好,结果一单填错整个单全毁,领导说你这人不行,其实不是这样的,就是缺少职业的培训和教育。
   用国际的标准看产业融合,去看待发展,我们这种专业的人才,应该跟我们上过985、211的人才是同等的待遇,为什么说我们招不到人,师资也有,课程、体系、计划什么都做的最好,为什么到最后都不行了呢?因为我们的人才始终招不上来,主要是以打破社会和一些家庭的固有的观念,只有考985、211我才是一个有用的人才,如果说来这种职业学校,可能他不是自愿来,而是被迫来的,他想不想从事这个职业,还是得从社会观念做起,我来这儿一样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如果说到了企业之后,我们这种专业人才,企业会不会给他跟985、211这些人才一样的社会待遇,有没有正常的晋升空间,给他们一个特别体面的工作,家长对外人讲说我们家怎么样怎么样,大家都有一种攀比的心理,我们家上这个学也可以,可能这么传播起来,对大家更有利一点。再就是学校跟企业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是说我们跟学校、跟企业达成一定协议,也不一定是协议,你学我这个专业,肯定将来就业不用愁,而且工作还挺好,我们是专业型的人才。举个例子,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在偏远地区学习好的学生,不一定考大学,而是上中专,因为上了中专之后就能就业了,也能养家糊口了,而且在当地还小有名气,我觉得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条路。再就是我们说的大国工匠,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做什么东西可以不用一颗钉子就能建造一个房子,但是说到高精尖我们是差一点,我看了一个新闻说我们中国终于做出圆珠笔的尖了,因为之前也没有过,后来我们说这个东西这么难吗,就一个小小的笔尖我们做不出来吗?后来一了解,我们前破才有突破做出这个东西,后来我一查,我们中国制造业在第几梯队?第一梯队只有美国,第二梯队德国、日本,第三梯队韩国、新加坡,第四梯队才到中国,我们确实缺少职业高精尖的人才。比如说这几年华为就是因为有一批高素质人才,设计出的芯片比欧美都要强一些,但是没有高精尖制造人才,造不出这种机器,所以说没有继续下去,到现在为止,还在寻求突破,我相信这种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我们还是有促进作用的。

观点六:(民航经济研究院院长 边志强)
   北京商务航空协会是全国性的公务机协会,整合公务机资源。实际临空经济比民航更聚焦一些,民航是大民航,全国的、世界的民航,临空经济更聚焦一些,可能在核心区,相关的关联区来做,但是我觉得大同小异。
   中国民航职业教育的发展期,是在2000年初,伴随着像海航等新型航空公司的出现,人在集聚增加。过去像广州职业学院、上海职业学院,还有北京职业学院,这三所中专已经够了,三个中专做乘务员也好,机务员也好,几乎满足国东南三大航的需求了,后来三所院校除了北京中专没有做升级,因为国航上市不需要学校,剩下的都改成了职业学院。另外民航大学在天津有中国民航分学院。过去的国东南三大航,在计划经济时期根本就不需要社会力量,伴随着像海航这种新兴航空公司一出现,大量的人才都需要,结果一些民营企业开始做这种事情,最早在东北。所以从2000年-2008年奥运会前期,中国民营资本也好,其他非主流做民航培养有很多,实际做民航主要做乘务员。到2008年形成一个高峰,因为当时各个航空公司都买飞机,其他航空公司也发展起来了,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从2008年到2013年这五年是一个平稳发展期,航空公司也有需求,职业学校相对稳定,培养的人才还能出去。从2013年到现在,如果单纯做航空服务专业的就业不好了,因为我们民航企业确实受各种影响,特别是招生人太多,招生人质量太差。2008年之前大家招生都是地级市的孩子,双职工的家庭,2008年之后就往县里走,往村里面走,不是说农村人不好,说明我们招生比较困难。所以提出“空中丝绸之路”的想法,特别好,和国家双循环很切题,确实航空服务教育大家要有个新的认识,不能再用老路子来做了。
   从现在的角度来讲,给各位校长也提个建议,第一,以后做航空服务专业要从深度往下做,未来包括乘务员,实际上是人力服务,未来所有的职业技能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肯定是去技能化的,那知识点、内涵怎么样才能做更好的工作,所以怎么让孩子们有比较好的服务力,比较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我们重点要培养的,以后要往深里做。第二要往广里做,现在好多行业都需要标准,民航服务行业标准,这是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要不飞机飞不出去,所以乘务专业仍然是中国大多数人认为标准最高的一个服务行业,我觉得大家以后可以按照培养乘务员的专业的方法向其他行业发展。比如前两天有中国商业联合会联系我,一起做红酒的礼仪培训,现在中国的红酒消费很大,比白酒消费还要高,但是红酒的等级考试,是国外一直在做,中国商业联合会就说你们民航跟我们一起做酒礼仪,怎么品酒,酒文化等等,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方向,其他行业关联的上下游我觉得都可以做,往广度做。第三个要有高度,乘务员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真正在乘务员训练过程中,医护类、抢救类,包括红酒培训等等,大概要用十二课时。所以说下一步我们要打造乘务专业往高度走,教乘务员学红酒,比如学第二外语,第三外语,毕业以后我们在临空经济相关部门做翻译、做值机、做协调,还可以做一些相关的融媒体跨境电商,又是数字经济,我们的学生只要有知识点,又懂相关礼仪,服务效率也强,我相信也都是很好的专业。
   咱们院校的各位老师,大多都硕士学历以上,有好多职业学院现在属于硕士学位,都很难上职业学院当老师了,都当不成了,但是像民航服务专业,民航相关行业,包括技术维修,还有飞机修理,电子仪表这些东西,我觉得大家不能从简单单纯的校企合作来说,我必须要找一个企业合作,我没觉得必要,要扩大自己的兼职师资队伍,找航空公司,叫学生主动结识到他的师傅和他的师资,没必要非从院校找硕士、博士生以上专门来教这些专业,那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现在大家就业形式不好,职业学院在当地都是厅级单位,但是像真正有一技之长,有特殊专业的老师他进不了学校,实现不了校企合作,我建议各个院校的校长多请这些行业的老师进行技术教学。
   总结一句,我觉得未来职业教育还是非常阳光、有朝气的。到2035年中国的机场要每个县建通用机场,现在中国通航机场241个,不到250个,到2035年距离2022年13年时间,需要达到全中国的县域大概3000左右,这就是10多倍。一个县假如有一个机场的话,那一个县就有一个临空经济,可以聚焦临空经济,研究本地的临空经济到底是做哪方面的,比如刚才鄂州机场它本身就是个货运机场,那我研究货运问题;郑州机场是最早开同与卢森堡的货运航线,那怎么跟卢森堡发生一些交流。研究并结合本地特色,聚焦临空经济可能对我们民航的教育更为有利。

(本文内容根据“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三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峰会”嘉宾发言整理而成。)
编辑:成橙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