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专家 >

关于我国民航运输和航空制造协同发展的思考

来源:GAIFA订阅号 作者:綦琦 
2020-04-27 18:45
   谢谢各位。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綦琦,两个都是上音,其实后面一个蛮好记的。我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所在的就是民航学院,从本科毕业到今天已经12年了。正如主持人所介绍,我在昌飞试飞站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就职于广州民航学院。我总体地研究方向主要是民航领域。众所周知,通航其实是民航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现今还未发展好的重要有机部分,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关于我国民航运输和航空制造协同发展的思考”。
   众所周知,民航运输业是属于第三产业交通服务类这一范畴,与此同时,航空制造已经被纳入了高端装备制造的领域,那么我们就从两个纬度——民航和航空制造,思考找到它们的契合点在哪儿。有这样的一个政策导向,关于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能力,是我国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推动改革的重要目标。
   正是按照这样的发展目标,我们应该认为民航和航空制造是共同的或协同发展的,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思考:全面提升民航运输和航空制造发展的协同性,必将体现出民航对我国经济稳步增速起到的重要战略意义。特别是在当下,在2016,可能未来还有2017。有人预测2018可能是中国经济触底的截止日期,或者说成了一个L型翻转的时间节点。我们应该为翻转的早日到来贡献力量,这是需要各个行业来共同努力的。
   关于我的整个思考,我想通过这样三个部分来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一是明势,民航运输和航空制造的协同发展,我个人认为乃是大格局、大趋势;第二是寻道,高铁模式可以促进民航运输和航空制造的共赢,我们如何参考高铁模式,来共同促进整个通航产业的发展;最后一部分是优术,通用航空产业将成为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下面我们将逐一展开,由于时间关系,关于这几个我就不做具体的介绍了。什么叫协同,协同应该是能实现一个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如何能做到一加一大于二,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彼此的关联度问题。民航运输根据整个标准的差异,可以划分为这样两个部分,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而航空制造根据消费端的不同,我们认为可以分为民用航空和军用航空,这样两个部分。
   众所周知,民航和航空制造其实是存在一定矛盾性的,我个人认为这种矛盾性主要存在的原因在于行政归属的差异,而且核心利益的迥异。最明显的,可能在座各位都清楚,关于整个运十项目的延滞和运营的分歧。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为什么民航没有投入更多的资源在通航上的原因所在,因为通航主要是航空制造业,这种目的迥异造成的利益矛盾,其实带来了我们今天的结果。在座各位可能大都是来自于制造行业和通航运营行业,可能来自于民航主业的专家并不多,我知道的只有:刘树国总编辑还有我,所以这个就可见一斑。我在发微信圈的时候,中航信的领导给我回复,问中航信有没有人来?我跟他说没有,我个人认为这个原因就是民航对通航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造成的。
   从这样两个方面,我做了一定思考:关于民航的管理部门,其实应该勇于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积极配合国产民用航空器的适航取证,将奖励政策优先向使用国产航空器的航空公司倾斜,助力航空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那么民航的发展或者资源的分配在哪儿?民航发展基金,民航局是很大的一个资源分配者。为什么很多航空公司纷纷地开各种的支线,飞各种的城市,为什么?为了拿补贴。而民航恰恰没有将通航纳入到这样的一个补贴范畴内,所以这都是值得有关部门进一步去思考的。
   另外,在制造领域的企业,我个人认为应该尽快地建立起自身基于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市场思维。很久之前,我研究整个航空制造领域的时候发现:为什么航空公司不愿意用国产的飞机,我个人认为有两点原因,那就是安全性和经济性。当然,这个是由整个网络和市场的体制来做到的,只有确保飞行安全且能带来盈利的航空器才会被航空公司所接受,包括我跟一些在座嘉宾讨论过,其实大家的诉求不一样。民航要的是什么?它的第一纬度是安全,第二纬度是可靠。而基于航空制造业,其实往民用转也是近几年的事,之前都是军航,军航的第一要务是什么?性能。而经济性放在后面,所以这个就是两者不契合的地方所在。
   正是基于此,我个人提出了这样一些观点:第一,民航运输的持续发展其实更加需要可靠的飞机供给渠道和更加合理的购机价格作为前提,包括C919的一个生产和设计。之前网上一直传一个段子,中国为什么要做世界很多的高科技?当然,我们一定要做这些,这是为了国民经济的竞争;另外一个方面,打压相类似产品的国际的价格。我有一个预言,C919飞起来了,所对应的机型——波音B737和空客A320的价格绝对应声下降。为什么波音B737会准备迁往中国的舟山群岛,原因就是C919,如果没有C919项目的话,必然还是在美国交付。另外,民机制造真正的崛起需要更多来自于航空公司的订单作为支撑,更多的商业飞行小时数和驾驶员飞行经验的持续稳定积累。
   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民航与航空制造业协同发展机制的构建将有利于未来二十年实现民机购机成本以千亿这一数量级降低,并促使航空制造业有一个万亿级产业的增加。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一减一增,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支撑的作用是何其的巨大。所以说这就是我所提出的,协同发展乃是大格局。
   第二部分,那我们看一下寻道。我们这里提出通过什么方式能达到协同呢?其实高铁是我们可以参考的一种很好的模式,具体由于时间有限我就不展开说了。在高铁模式整体的启示下,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个思考:
   第一、集中发挥我国支线航空市场的需求增长优势。建议由民航局牵头,营造由核心的航空制造企业参加,民间资本参与,金融资本运作的普惠式模式,以此来助推国内支线航空市场的振兴计划。其实在阿拉善盟,通勤航空已经做得相当不错,国家已经看到,并且是有一定支持的,那么这种典型模式是否可以再不断地复制,再扩展到支线航空,这其实是双方共赢的一个结合点。我个人认为:最终目标是可以设计在我国的“十三五”期间,实现支线航空的县县通,构建由民航支线运输网络节点,持续向干线运输网络输送客户源的模式。今天还有来自龙浩航空的领导,其实他们正在往这个方向去思考去行动,最终的作用是释放支线运输市场需求,激发我国支线飞机制造的市场需求,从而带动我国航空制造业并最终实现高端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升级。
   第二,我个人认为应该围绕国产通航项目打造民航的全产业链,我个人建议:民航运输不能只关注于航司的发展和机场的建设,当然这个和民航局整体的定位和思路有关。民航一直只关注于运输航空,也就是像马秘书长说的只关注于“公交车”,对吗?只关注于“公交车”这一层面。其实整个行业的整体发展更需要“私家车”,对吗?这就是通航所应该做到的,即应该从整个民航全产业链的高度去合理地调配和布局我国航空运输的资源。说到这儿,其实我国航空资源布局得好吗?当然不是,几大机场不断在抢,小机场呢?亏得一塌糊涂,中国能赚钱的机场只是前十位中前面的部分,而且现在还在铺摊子,大量的新建和扩建。个人认为可以通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广泛并充分的听取来自业界前沿及相关学术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制订调整相关行政政策,从而推动民航运输和航空制造自上而下的促成双方的协同。
   最后是目标,民机的制造可以以相对成熟的支线航空作为突破口,比如说ARJ21,这是一款很好的支线机型,但是用的航空公司有几个呢?这都是两者之间没有协同所带来的很大问题。所以说在加速探索混合所有制,创新改革的道路上,以支线航空制造和运输的“一体化”为切入点,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例如“幸福航空”的逐步发展。
   第三,我个人认为可以着力推动空港经济的集群效应发挥,拓展航空制造的全产业链。我个人认为:我国航空制造产业链亟待扩张,当然扩张有两个方式——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向上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创新,我国所有航空制造业的高端资源全在军航领域,而由于现在我国的“先军政策”,很明显这些资源不可能短期导入到民机制造领域。所以说向下发展更是一个我个人认为近期可行的选择。基于这样的判断,如果有一种方式或一个组织能从一个配合地方政府发展临空经济的规划作为开端,另一方面又能将地方政府的产业优惠政策切实地对接到实际产业中去,这将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思路。最终的目标是促使空港的集群效应可以为航空制造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将民航运输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民航运输和航空制造的在地域范围上的共赢。
   最后是优术,寻道代表的是一种方法论的部分,那优术既是探讨如何来实现。微观怎么做呢?其实我讲的“势”、“道”、“术”就分别是宏观、中观和微观,从中观角度我个人认为打造民航全产业链是中远期的战略层面的部分,但这不是说建就能建的出来的。因此现阶段我个人认为应该加速推动通航的发展,或许会成为民航运输和航空制造业协同发展“优术”的最佳选择,通用航空具有极强的产业拉动性,其产业链对区域经济有很强联动性的作用。
   通航为什么能成为发展的热点之一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这样两点来对通航的发展做一个简要的概括。第一,可以围绕构建新型的社会综合保障体系这一主旨拓展基于直升机的各种应用。之前陈飞教官讲过了,对吧?关于直升机,其实还需要更多、更广泛的使用,而不能被少数的一些事故所吓倒。通航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我们飞得少,正是因为飞得少,所以说才会出现很多通航的安全事故,如果因为惧怕不安全,而扼杀了通航发展最初萌芽的动力,这其实是一个很不合适的逻辑。越是这样,我们应该看到通航发展的痛点,而继续地加强这方面的部分。正如刚刚之前付总提到过的,如果真的发展出一个没有飞行小时的通航,那么一定是虚的。第二点,发展通航的建议,私人飞机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发展的热点和重点,关于政策的解读我个人就不多说了。
   最后,我认为我们需要超越民航运输和航空制造的某一单一视角,从一个综合性的角度去思考两者发展中的问题,其实不管是从民航角度想通航,还是从通航角度想民航,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站在自己所处的一个出发点上的某种考量,但最终应该是什么?或许更应该提高到符合国家经济发展布局的高度来审视这样合作的意义才会更真切的看清行业真正的发展方向与切实路径。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早日实现民航运输带动航空制造,航空制造服务民航运输的良性互动,达成各方所乐见的协同共赢、协同发展的崭新局面!
   作为最后一个讲演嘉宾,今天整个大家主题讲演的内容,我认为就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加以谏言。最后,我便以“势”“道”“术”这三字箴言来为今天整体嘉宾发言环节做一个简要的总结,谢谢各位。
【綦琦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内容根据“中国•阿拉善通航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GAIFA2016年会”嘉宾发言整理而成。)
编辑:成橙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