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专家 >

“十四五”期间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思路的解读

来源:空中丝路峰会 作者:包毅 
2022-01-13 17:20
   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十三五”中国民航发展成效
   从行业发展规模看,2019年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分别达到1293亿吨公里、6.6亿人和753万吨,年均增长率11%、10.7%和4.6%。2019年行业保障飞机起降1160万架次,年均增长8%。民航旅客周转量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比达到33%,相比2015年增加了8.8个百分点。从设施保障能看,“十三五”期间新增跑道41条,新增机场机位2300个,新增航站楼的面积588万平米,千万级的机场从26个增加到39个。四千万级机场从4个增加到10个,是基础设施建设最快的五年。其中,2017年新建成跑道14条,建成机场11个,是民航史上建成最多的一年。
    目前,全国运输机场的保障能力达到了14亿人次,基本解决了基础设施天花板的问题。同时,新开工11亿次的保障能力建设,预计到“十四五”末期,运输机场保障能力将超过20亿人次,机场基础设施将不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行业绿色发展看,中国民航绿色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中国机队燃效水平达到历史最优,较2005年提升16.4%。2005年以来累计节约航油约46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机场能源结构不断优化,高碳能源的消耗占比从22%,快速下降到12%。民航机场运行的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最新数据显示,国内机场电动车占比已经超过19%,大中型机场APO替代设备的安装率、使用率均达到了100%。
    持续推进空域运管理和结构优化,五年累计节约航油约36万吨,节省二氧化碳排放113万吨,有序推进了清洁能源应用和碳交易试点。启动中国民航可持续航空燃料认证体系建设,机场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超过2000万千瓦小时,民航企业已经纳入了碳交易试点,全国航空碳减排市场建设加快推进。
    从航空市场来看,旅客运输持续增长,国际化大众化的水平明显增强。我国承运人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国际客运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46%上升到2019年的53.3%。从航空货运来看,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与客运市场相比,航空货运复苏态势强劲,全年货邮运输量同比下降仅10.2%,同期旅客运输量下降了36.7%。从发展质量来看,行业持续安全飞行5270万小时,航班正常率连续3年超过80%,平均延误时间缩短9分钟,从2015年的平均延误23分钟,缩短至2019年的平均延误14分钟,航空出行安全性、舒适型、便捷性不断提升。
    第二部分,“十四五”中国民航发展思考
    2021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对“十三五”12334总体工作思路进行了总结,形成了“十四五”民航新的总体思路。在践行发展为了人民、一个理念,推动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两翼齐飞,坚守飞行安全、廉政安全和真情服务三个底线的基础上,将打造三张网络升级为构建完善三个体系。分别是系统完备的现代化机场体系,便携高效的航空运输网络体系和安全可靠的生产运行保障体系。
    将补齐四个短板升级为开拓四个新局面,分别为民航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智慧民航建设新突破,资源保障能力新提升和行业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等新成效。同时,特别要求实施以智慧民航建设为牵引的发展战略,构建新的竞争优势,是智慧民航建设成为驱动发展新的主要动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要实现低碳转型,中国民航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我国人均GDP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民航人均乘机次数不足0.5次,远低于美国的2.7次和欧盟的2.2次。按照身份证的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航空人口不足4亿,较人均乘机一次的终极发展目标来说,发展潜力和空间仍然巨大。
    另外一方面,民航深度脱碳缺乏可行适用的技术支撑。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民航深度脱碳的关键在于可持续航空燃料、新能源飞机的应用。而到2050年时,这些革命性的技术仍多处于研究和验证阶段,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身处的并非顺风顺水的外部环境,面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更高要求。尽管我们人均排放低,并且深度多碳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中国民航仍然坚定发展绿色低碳的决心和意志。我们认为,未来民航发展不取决于需求有多大,而是取决于绿色发展能力有多强,增强安全发展、绿色发展能力的关键在于提升智能智慧化的水平,我们要坚守安全底线,拓展绿色上线,强化智慧主线。紧紧抓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及新一代科技革命这一历史交汇期和战略机遇期,做好智慧民航的建设,实现绿色民航的发展。
    一是要基于数字治理架构天然具备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因,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从技术上完善治理方式、治理手段和治理逻辑。推动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解决以局部利益为重,缺乏整体性、协同性、无法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以及多主体协同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二是要坚持绿色发展,巩固绿色民航在新技术应用、空域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的成效,有序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料和市场机制的应用。不断丰富行业降碳的工具包,提升行业降碳能力和成本效益。这两项工作既是加快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协同治理稳妥应对变局、抓住战略机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解决行业发展空间有限,实现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四五”时期,我们应更加注重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发展质量。正所谓育则立、不育则废,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过去以单纯的增建跑道、扩大航站楼规模、扩大机队规模、增加人员投资等瞄准速度和规模目标的惯性发展模式,能否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行业发展方式是不是应该尽快向技术贡献更高、资源利用更集约、服务体验更佳、环境更有好的方向转变。走更加注重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发展质量的路子。
    第三部分,“十四五”中国民航高质量发展思路。
    主要包括智慧民航建设、行业数据治理以及行业绿色发展思路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介绍智慧民航建设的有关内容。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数字国家,要求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治理方式的变革。2021年,民航局党组提出将智慧民航建设作为“十四五”的主攻方向,把推动智慧民航建设贯彻到全过程和各领域,使其驱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和应用和智慧化融合。
    民航业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和治理方式向智慧化转变。首先要转变的应该是发展理念,并且需要技术创新和应用实际的充分结合,只有思想上认同、技术上认知,才能在行动中不断提高认识,实现对创新的主动拥抱。同时,要在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流程创新和技术创新上多下工夫、多做文章。
    理念创新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从管理理念项服务理念转变,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利用数字技术依托数字平台,解决人员不足、职能不清、方向不明、角色不准的问题。
    机制创新就是围绕行业供给质量、聚焦发展中的短板和痛点难点问题,强化顶层设计、重塑完善保障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优化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
    流程创新,就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关键作用,坚持创新驱动和资源开发共享,牟定提升用户体验和创造价值,形成新的工业流程、服务流程。构建行业部门和其他政府机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体等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体系。
    技术创新就是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以提高效率为目标,围绕面向服务去中心化的整体统筹。充分发挥分布式架构等技术优势,合理安排前台、中台、后台的功能定位、职责任务,实现数据治理、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功能互用,为治理方式由人工粗放管理向机器智能管理转变,创造技术条件。
    正所谓事先谋则亡,谋先事则昌。民航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冯正霖局长任组长,各位副组长任专项工作组组长的智慧民航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确定了重在创新理念、重在立住架梁、重在构建生态、重在打造根基的近期工作目标,出台了面向2035年的实施意见和面向2025年的五年行动方案。完成了以智慧民航建设为主线的“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牵头推进相关试点示范项目的建设,带动行业内外对实施意见五年规划行动方案的落实落地。
    实施意见管长远、管总体,面向2035年实行出行一张脸、物流一张单、通关一检、运行一张网、监管一平台“五个一”的目标,推动行业基础设施发展方式实现根本型转变。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深度融合,立足智慧出行、智慧物流、智慧运行和智慧监管四个场景,提升旅客出行体验,压缩综合出行时间,提高货物物流效率、降低成本,以秒级管控为目标。提高协同运行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探索有人无人航空器融合运行,提升监管效能,实现监管的可监、可控和可查。
    围绕运行服务链,部署创新链,打造产业链。
    围绕创新链、构建产业链、升级运行服务链,充分发挥民航科教创新公关联盟作用,加快形成民航产业创新联盟,推动市场需求与产业供给的有效结合。
    行业数据治理的有关思考,数据治理是开展智慧民航建设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民航业是一个沉浸在大数据中的行业,如何管好用好这些数据,并实现创造价值,既是行业发展面临的巨大考验,也是民航业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实现新旧动能转化、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之策,更是巩固安全、改进服务、实现创新引领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目前行业存在的数据来源多样、过于分散,急需整合,但是数据又由各自定义、分别管理、难以整合的矛盾,缺乏行业治理标准、口径不一、可信度低、价值大打折扣。缺乏行业数据管控体系、数据质量安全、服务模式难以保障、难以共享。
    要想实现数字感知、数据决策、精义管理、精心服务这“两数两精”的目标,开展以数据质量为根本的数据治理工作,首当其冲重要的我们计划从建标准、搭平台、强服务三个方面着手。
    建标准方面,按照统一标准、整体管控、专业负责、分机审核的管理规则,基于行业数据生命周期的治理策略,开展数据治理框架与管理机制、数据架构等七部行业数据治理标准和数据治理典型案例和数据编制工作,引导行业做好数据资产的盘点、建立数据治理体系架构。
    搭平台方面,积极开展智慧运行场景的开发应用,规划建设覆盖全行业生产运行和服务保障业务的行业级公共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引导行业加强数据管控能力。通过平台,建立管理流程,落地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实现数据共享,速成行业数据与业务应用的标准化、公开化和规范化。
    强服务方面,本着开放是惯例、不开放是特例的原则。在管理好数据的同时,为用户提供资助获取和使用数据的能力。通过数据服务平台向行业内各运行单位以及各行业外各相关主体提供公共信息数据服务。在服务实践中进一步落地标准、控制质量,构建数据生态体系,为全社会行业数据的挖掘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和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管理。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有限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是包括民航在内的各行各业“十四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根本遵循。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保证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十四五”中国民航提出的绿色发展主要思路是:以实现民航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碳治污为总抓手,坚持系统观念、推进民航技术先进化、能源低碳化、管理精细化,降低民航碳排放强度,形成民航运输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格局。我们提出的绿色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中国民航实现绿色复苏,行业绿色发展基础更加巩固,降排治污体系和能力更加完备,绿色民航供给更适合发展需求,基础设计绿色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全球民航低碳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实践。
    围绕上述目标和指标,“十四五”期间行业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完善绿色民航治理体系,实施碳发展战略,开展治污防治行动,提升绿色民航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绿色民航国际合作。
    具体的指标和重点任务内容,请大家关注近期即将发布的“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规划。
    关于低碳发展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是民航脱碳因注重系统性,要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先立后破的总体要求,积极推动政府、企业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发力,科技创新和标准规范同步布局。市场和非市场的手段相互赋能。
    二是民航脱碳也应该要注重阶段性。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不能一刀切、齐步走,更不能以运动式强投产的方式来达标,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既要制定终极目标,更要明确阶段性指标,既要规划行业绿色发展四梁八柱,也要确定不同阶段的重要任务、重要工程。既要量力而行,也要尽力而为。充分发挥国家制度的优越性、梯次达峰。以航空器降碳和机场治污为核心,通过实现能源、资源消费减量和、清洁能源替代化、运行管理高效化、减排机制市场化,促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说,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丝路就是三线,既要守于安全底线、拓展绿色上限、强化智慧主线。安全底线是根本,是行业发展的生命线的。绿色上限,决定了未来行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民航发展上限不仅仅由航空市场需求来决定,更要看行业绿色低碳能力,智慧主线是行业发展动力和重要支撑。民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将伴随民航智慧化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持续复杂艰巨的任务,还将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十分需要行业内外的多元参与、多领域协同。共建、共治、共享智慧民航绿色发展新成果。
    
(本文内容根据“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第三届‘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峰会”嘉宾发言整理而成。)
文/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展计划司副司长 包毅

编辑:成橙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