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专家 >

郑州航空港经济:成绩、经验及前景展望

来源:BATI订阅号 作者:谢金静 
2020-05-04 12:07
   本文摘自2018年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联合课题组承担中国工程院专项咨询研究项目,被编入中国工程院“推动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入融合发展研究”成果汇编《探索与思考》一书中。
   [摘要]作为中国版的“孟菲斯”,郑州航空港经济自“十二五”以来取得突飞猛进的成就。本文以郑州航空港经济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对郑州航空港经济发展背后的优势和经验进行梳理,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对其进行展望,提出“郑州-卢森堡”空中丝路一定能够早日繁荣,并发展成为我国空中丝路的一面旗帜,释放更多新动能新红利,助力“两个一百年”目标早日实现。
 
   [关键字] 航空港经济 郑州机场 空中丝路 货邮吞吐量
 
   2017年12月30日凌晨6时20分,随着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cv984航班满载货物抵达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标志着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首次突破50万吨,首次跻身全球机场前50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400万人次,跃升至全国第13位,郑州机场的年客货运规模首次实现中部机场“双第一”。
一、郑州——我国空港经济华丽转身的代表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于2013年3月7日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河南省的快速发展,还更加有利于以河南省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的发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所设定的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令人振奋,其发展模式值得进行深入研究。航空港实验区五大定位: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空港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十二五”期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逆势而上,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20亿元,是2010年的6倍,同比增长21%,年均增长4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30亿元,是2010年的11倍,同比增长25%,年均增长61.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0亿元,是2010年的14.2倍,同比增长30%,年均增长69.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9.5亿元,是2010年的18.4倍,同比增长39.4%,年均增长79.1%;进出口总额完成490亿美元,是2010年的3487倍,同比增长30.1%,年均增长411.1%,约占全省的67.4%以上。各项指标都远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22.5亿元,同比增长13%,总量排名全市开发区第一,相比2010年年均增长38.8%,全市增量贡献率达到11.7%,全市占比达到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60.4亿元,同比增长13.6%,总量全市开发区第一,年均增长52.4%,全市增量贡献率达到27.3%,全市占比1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6.2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排名全市开发区第一,年均增长60.4%;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18.3%,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64.47亿元,其中民生支出45.13亿元,完成了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0%的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达到13%、13.6%、20%,分别排名全市第二、第一、第三,分别高于全省、全市4.9、5.6、6.3与4.6、7.6、8.7各百分点。
   2016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已开通全货运航线34条(国际航线29条),客运航线187条(国际航线26条,洲际航线2条);旅客吞吐量2076万人次,全国排名由2010年的第21位跃升至第15位;货邮吞吐量45.7万吨,全国排名由2010年的第22位跃升至第7位。

 
二、华丽转身背后的发展优势
   华丽转身的背后,则是郑州机场“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郑州机场自身所具备的发展优势所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结果。与国内其他机场相比,郑州机场的优势在于:
   一是郑州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郑州地处中原,可谓“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向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备发展中国版“孟菲斯机场”的潜质。
   二是郑州拥有超前的机场规划。目前郑州是中国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机场规划4条跑道、预留第五跑道用地,设计客运能力7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达到500万吨。二是郑州拥有完善的陆路交通体系。郑州被称为“火车拉出来的城市”,至2012年,郑州铁路营运里程4822公里,有9条干线、4条支线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830公里,两项指标都位居全国第一。
   三是郑州拥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2012年,河南生产总值3万亿元,排名全国第5位;郑州市生产总值5547亿元,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到了2016年,河南GDP迈入四万亿俱乐部,在全国排名第五,郑州2016年全年GDP完成7994.2亿元,增长8.4%。在刚刚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中,河南省以20307.72亿元的GDP总量稳居中部第一。郑州GDP(生产总值)经初步核算为4040.2亿元,同比增长8.1%。
   四是郑州拥有丰富的腹地人力资源。河南是人口大省,2012年总户籍人口为1.05亿元。前不久发布的《河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显示,全省2015年年末总人口为10722万人,常住人口9480万人。《规划》显示,人口总规模在2035年前后将达到峰值。预计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15年的5.65‰降至2030年的1.4‰,户籍人口在2036年达到峰值1.15亿。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仅仅靠自身优势还不足以取得如此大的成绩,背后更多的是地方政府高瞻远瞩,顶层设计,强力推动的结果。其主要做法和发展经验如下:
(一) 高效的组织与管理
   河南省政府领导为确保实验区的长远发展,从组织与管理体制着手,创新实验区管理体制,赋予其特殊的权限,为实验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2014 年初郑州市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着力推进郑航经济实验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突破,提高组织管理效率,促进发展速度。其次,为加快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河南省委、省政府于2007年10月成立郑州航空港区管理委员会。同时,郑州市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将郑州市航空港管委会定义为市派出机构。这些体制机制的创新不但体现了实验区组织管理者的智慧与胆识,也充分说明了实验区目前已形成了高效、透明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机制。“两级三层”管理体制逐步形成,“直通车”制度稳步推进,再加上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密切配合与正确领导,都为实验区的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空港经济实验区的交通设施建设对于实验区的总体发展非常重要,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从2014年年初制定的《郑航经济实验区综合交通规划》可以看出,实验区交通建设的一个方向是未来几年实验区交通枢纽建设重点将由“国内”向“国外”转变。郑州在我国处于中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铁路、公路、航空等网络将其与世界相连,随着实验区的快速发展,其交通枢纽的地位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郑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必将随之得到快速的发展,否则就无法胜任其所承担的职能。
   目前,郑州航空、铁路、公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融合,使得郑州南站的功能与作用将日益突出,T1航站楼:12万平方米,43个停机位;T2航站楼:48万平方米,78个停机位;综合换乘中心(GTC):28万平方米,可以实现与高铁、城际、地铁、公路的零换乘;第一跑道:3000米×45米;第二跑道:4F级,3600米×60米可以全重起降所有飞机,以郑州航空港为核心的“米”字形交通格局将逐步形成。在河南省发展交通设施的当下,郑航经济实验区已成为交通设计与规划的重点考虑对象。目前郑航经济实验区正在开通建设的高速公路有机西高速,与临近省内重要城市的出行圈已经初步形成,例如到开封、商丘等两市均可在 1小时左右到达。
(三)领先的航空物流产业
   按照“货运优先、以货带客,干线优先、公铁集疏,国际优先、以外促内”的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多策并举,全力推动航空物流发展。加快航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国际快件集散中心、货运货代作业区、商务服务区等功能区建设;以开辟国际航线为重点,进一步延伸全球航线网络,扩大国际货运市场覆盖范围;大力发展卡车航班,不断提升多式联运水平;支持大型航空货运、货代企业发展,吸引全国进出口货物在郑州机场集散,积极拓展电子产品、精密仪器、鲜活农产品、花卉、医药等航空货运市场。
(四)强大的航空运输网络
   拓展优化航线网络,建立和完善枢纽网络、国际航线、国内干线、区域支线、通勤通用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体系。完善国内航线网络,不断提高与国内枢纽机场、支线机场和通勤通用机场的通达性,积极发展联程联运。鼓励和引导相关航空企业进驻郑航经济实验区,积极发展基地航空公司和通用航空公司。加快建设国际航空枢纽,以连通俄罗斯、蒙古国枢纽机场为重点,优化中转流程,开辟通往欧洲的远程国际航线和航班,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国际中转航线网络格局,努力打造联系全球的空中通道。根据各机场资源条件,支持发展低成本航空业务、设立航空口岸开展国际航线业务。积极支持发展全货机航班,发展跨境电商航空货运,扩大货运服务网络,打造地区航空货运和快件集散网络中心。据统计,航空港实验区全货运航线34条,其中国际航线29条,位居中国内陆地区第一;客运航线187条,其中国际航线26条。引进培育货代公司——目前已经有43家航空公司入驻;26家客运航空公司,17家货运航空公司;已开通45个城市之间的卡车航班。
(五)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根据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布局原则,认真开展集疏运网络规划研究,推进机场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改善机场集疏运条件,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推动高速铁路、城际轨道、城市轨道、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方式引入机场。合理规划建设机场范围内的长途客运、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和出租汽车等站点。构建枢纽机场与临空经济区发展相适应的交通体系,建设形成大运量、高效率通道网络,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互动发展的格局,为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奠定基础。 
   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加快推动陆空联运体系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加快发展公路、铁路、航空多式联运,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形成高效衔接、互动发展的联运格局。推进“一单制”的全程无缝运输服务,提升货物中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进多式联运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多式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围绕重点枢纽机场,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备、集疏便捷的综合性场站和设施,提高转运综合服务能力。积极申请设立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实现进出口物流货物高效运转。
(六)有力的要素平台保障
   在资金要素上,一方面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成立了兴港、建投2大投融资平台,把优质资产和可用财力持续注入平台公司,截止“十二五”末,2家平台公司总资产826亿元,累计融资809亿元。另一方面,打通境外融资渠道: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郑州中心支行在航空港实验区试点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和“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航空港实验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首个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
   在土地和人才要素上,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案完成上报,调出基本农田1.03万公顷,“十三五”用地空间得到有效拓展。中国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是全国第三个获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的国家级引智试验区,并于2014年11月15日正式挂牌。约翰·卡萨达教授工作室、航空大都研究院投入运转,多位“千人计划”专家受聘为产业顾问。推行了“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等培养开发模式,建立起协同创新机制与实用人才定向培养机制。
   在制度要素上,社会管理体制及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全面实施了“一门受理、并联审批、多证联办”的“政务超市”审批服务模式;实施了“省区直通车制度”和行政执法全委托;在全省率先进行了工商登记改革,实施了“一址多照、一照多址”、“注册资本认缴制”、电子营业执照等改革;组建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立了“五单一网”、“三证一章”工作机制;率先实施了主审法官负责制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同时,作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确定了“四区七园”80平方公里的建设方案,拟定了七个方面的政策支持。2016年5月,航空港实验区获批成为我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这是河南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四、仍存在的不足
   回顾过去,成绩的取得固然可喜可贺。但展望未来,尤其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空中丝路”的指示要求,我们必须正视不足,直面现实。“天上”的互联互通即“空中丝路”是 2017年6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卢森堡首相贝泰尔时提出的。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支持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郑州航空港经济存在的以下不足。
(一)郑州总体航空相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郑州作为整个中原经济区的龙头城市,与其他同地位的中心城市相比较来看,经济规模以及经济实力有很多不足之处,重点表现在第三产业如金融业、物流业、电子信息行业基本上处于发展阶段,与航空大都市所应具备的城市竞争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作为主导产业的工业,还是以加工业为主,自身蕴含的技术含量不是很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影响主导产业的一些基础问题亟待破解
   由于河南对外贸易依存度低,货物贸易流量小,不仅影响基于多枢纽的物流链价值的提升,更影响了郑州现代物流业、商贸业的跨越发展,产业发展中航空物流的货源保证问题,航空运输与高铁的竞合问题,物流园建设“六统一”问题,本土物流企业无竞争力问题,产业快速发展与城市支撑能力不足问题,商贸服务落后内陆不开放问题,服务业基础弱问题等亟待解决。
(三)实验区发展的前瞻性研究尚待深入
   空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必须深入研究空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对实验区发展的前瞻性研究不足,项目谋划层次不高,项目运作能力不强;尚未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尚未建立起技术创新集群,缺少国际级的高端企业群体;领导方式和方法过于传统,观念还比较落后,管理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难以满足实验区国际化与跨越式发展的需求,规划编制专业技术力量不足,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贯彻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标准规范和了解掌握本地现实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规划理念、编制方法和内容深度有待改进。
   突出表现在:基础建设规模、成本与预测值是否合适问题;跑道数量问题;机场如何定位问题(经营型还是管理型问题);高铁站位置选择问题等;路网建设无缝对接问题;机场与老城区问题在规划中未明显体现;由于实验区发展规划编制未完全调整到位,工程建设又要求同步推进,造成上下对接的时间差异和内容衔接的缺陷,存在“规划跟着建设走”的情况,存在着较大的二次规划和二次建设风险,造成资源浪费现象。
(四)发展空港经济亟需的高端人才匮乏
   河南省是人力资源大省,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稀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不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9人,仅占全国国家级人选的1.78%,尤其是各类发展空港经济的专门人才短缺,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职业化、国际化人才严重匮乏,成为制约河南空港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
五、前景展望
   “空中丝路”是党中央布置给郑州的时代新命题,郑州必须站住国家战略的高度,做好谋篇布局,不辱时代使命。为早日架起包括郑州在内的国内主要机场与“一带一路”沿线 65 个国家的节点城市的“空中丝路”,郑州作为空港经济的血脉和“空中丝路”的核心支撑,发展高规格的航空交通设施网络必不可少。郑州要充分发挥空港经济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中的核心作用,着力构建以民航运输为基础,以民用机场建设、北斗导航网络覆盖、航空运营管理提升为保障,以民用飞机制造、航空物流、跨境电商、商务会展、航空金融等航空关联产业为核心,以沿线城市机场地区为产业转移的优先承载区,建立起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航空运输互通及相关产业联通的经济合作创新模式。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郑州-卢森堡”空中丝路一定能够早日繁荣,并发展成为我国空中丝路的一面旗帜,释放更多新动能新红利,助力“两个一百年”目标早日实现。
   作者:谢金静,男,1978年8月出生,河南上蔡县人,经济学博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资产定价、空港经济。

编辑:Jin
------分隔线----------------------------